饶文兵说桃源的茶业优势是红茶
8月3日,桃源县茶庵铺镇黄塶坪村苗圃基地,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正忙着调查摸底茶苗繁育情况。
百米外的319国道上,一辆满载制茶设备的载重挂车,低吼着爬上村道那段长长的斜坡,右转,缓缓驶进山脚下一栋气派的新厂房。
那是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尼茶庵新建的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示范园区,2017年谋划筹建,2018年3月投入运行。主体建筑上下三层,纯钢架结构,面积18000平方米,装备有自动化、智能化、清洁化、连续化生产加工线8条,新增加工能力上万吨,主攻桃源红茶。
“这是市场上最新推出的‘150茶叶复干机’,产量是‘140茶叶复干机’的1倍。”正组织工人卸货的公司负责人饶文兵兴致勃勃地介绍。
在不少同行和茶叶专家眼中,饶文兵“很有见识”。这见识主要表现在“敏锐的判断力、果敢的行动力、自觉的联农带农能力”。
1995年,凭着对茶的挚爱,饶文兵带着在外奋斗6年攒下的6万元,回到家乡办茶厂,开启了他的新人生。
“山上出品牌,山下要效益。”饶文兵的思路很清晰。这些年,他在海拔800多米高的松阳坪村马坡岭保护性开发500亩生态野生茶园,同时以松阳坪、黄塶坪村为核心,建立18000亩绿色标准化茶园基地,先后创建“百尼茶庵”“崖边野茶”著名商标,斩获省级以上奖项无数,成为桃源优质茶的一张名片。
前些年,安化黑茶如日中天,桃源茶叶原料60%以上供应黑茶,产业效益也基本上来自黑茶。饶文兵和他的公司更是黑茶市场的一支主力,甚至能左右原料供应。然而,在2017年桃源县茶协召开的产业工作大会上,饶文兵却表示:“桃源的资源优势在红茶、潜力在红茶!”
近年来,他按照县委、县政府“主攻红茶、兼顾绿茶、稳定黑茶”的发展定位,新建现代化加工示范区,搭建“互联网+”电商平台,销售网点遍布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直指欧美等国外市场。
今年,黑茶市场急转直下,春茶过后,不少茶企“刀枪入库”,坐等转机,而早一步转型布局的百尼茶庵始终处在满负荷运转中。“按目前订单估算,2019年公司红茶产量可过千吨,预计产值2000万元。”饶文兵说。
在他看来,感恩时代、回报社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是一名企业家的责任、义务和担当。2014年,百尼茶庵牵头组建崖边野茶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民”等多种形式,推行“保底+回购”“按股分红+务工收入”等利益分配方式。2018年,合作社进一步创新“基地共建、茶旅共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小农户和贫困户持续发展、脱贫致富。
这一发展模式让茶农们纷纷点赞。小农户印东洋开心地算起了增收账:“我家3.5亩茶园入股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管理,增产又提质,公司实行优质优价,相比去年亩均增收560元;一年有6至9个月到工厂上班,工资收入1.8万至2.5万元;还有来自旅游的收入。”他说,今年茶文化节期间,3天就赚了1650元。
目前,百尼茶庵联结小农户(贫困户)246户、6个茶叶村、23家小型加工厂,辐射带动周边茶农5000余人,小农户人均增收1200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姚懿容 刘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