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三部曲之二|最热闹的“节”是春节,最美的“旅程”是回家!
春节,别忘回家
随着年龄渐长,外出求学、工作,离家乡愈来愈远。回家的次数更少,回家的时间更短,对家乡的思念也愈发浓烈。
又是一年春运时,又是一年返乡团圆季。异乡客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心愿——回家过年。家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过年回家
团团圆圆
又是一年春运时,又是一年返乡团圆季,春节传统文化习俗在维系中华儿女情感纽带和民族情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数以亿计流入他乡的民众宛如候鸟,从大城市和东南部发达地区涌向位于内地的故乡。
从航空、火车到陆运,再到摩托铁骑大军,不同的回家方式,体现了当下社会阶层的差异和悬殊。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心愿——回家。
年年春运年年难,买票难、坐车难、回家难!
一票难求的现实下,是一张张焦虑、渴望和无奈的表情,但不论回家的路有多难,对家的渴望、对亲人的思念似乎也年复一年的让游子们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滚滚的返乡人潮。
2018年铁路春运购票日历如期到来,每当此时,小编都会复刷一次《人在囧途》,感慨那“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辛酸。
▲2018春运火车票预售表
▲火车站的春节迁徙部队
▲抢票难
如此庞大的节前大迁徙让全球人民惊叹,带上一年的劳动成果回家与家人分享,这便是十三亿中国人民共同的文化共识和传承。
近年来,在返乡潮中又出现了返乡摩托车大军,骑摩托车回家过年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或三五成群,呼啸而过,体现出了新一代农民工的自信与潇洒。或单枪匹马,归心似箭。一方面绕过了乘车时一票难求的无奈,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只是负担部分小小的过路费与气油钱,又节约了费用。
▲“摩托大军”千里骑行回家过年
“摩托大军”或三五成群,呼啸而过,体现出了新一代农民工的自信与潇洒;或单枪匹马,归心似箭。风尘仆仆、长途跋涉的艰辛没能阻止他们强烈的回家愿望。
▲一辆摩托,载起一个家
一辆摩托车,两箱行李;一件雨衣,半身泥泞。成千上万辆摩托车,在寒风中呼啸而过。千里骑行,他们的乡愁与现实选择如何碰撞?炽热的亲情念想如何消弭旅途的艰辛?
▲看似节约开支,其实是一种无奈
不用没日没夜地排队买火车票,更不用受黄牛党的气,也不用挤车,辛苦一天,节约成百上千块钱。每辆摩托车为两人共乘或再带一个小孩,比坐长途车节省好几百元。对劳务工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但骑摩托车回家似乎又是一种无奈。如果我国已经解决了春运的难题,让大家都能从容回家;如果春运期间的铁路公路票价都和平常一样,不再加价;如果这些农民工这一年有个很好的收入,谁还愿意冒着凛冽的寒风,带着受罪的妻子儿女,千里迢迢,来享受这份罪?
▲返乡摩托车志愿服务队
有一群爱心人士自发组成返乡摩托车志愿服务队。他们在路边搭建临时服务点,为返乡摩托车队提供车辆维修服务、提供水和食品等生活用品。
他们用自己的爱心为返乡民众拂去旅途疲劳,助力团圆梦梦想成真。他们的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让社会新风尚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华夏热土上蔚然成风。
搭伴拼车回家,分摊车费的同时,也是在分摊寂寞。春节将至,不少湖南的外出务工青年选择自驾拼车回家,行程近千公里。
▲一票难求,老乡选择“拼车”回家
多年前,湖南大学生徒步400公里回家过年,称为锻炼意志。一路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辗转经过长沙、湘潭、衡阳、永州等城市后,19岁的大学生江文龙和20岁的张凌辉终于步行平安到家。
▲湖南大学生徒步回家
据悉,在福州金山展览城的广场上,福建商人——上海正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建明的私人飞机停在平时用来停车的空地上,这次他乘坐着自己购买的直升机回家过年,并在几个站点做停留,拜访亲朋好友。
▲乘私人飞机回家过年
男子骑自行车回家过年,一个月后发现方向反了……
前年,一名男子从山东日照骑自行车出发,准备回家过年,目标黑龙江齐齐哈尔。结果被人指错了路,骑了一个多月来到了芜湖。交警和收费站的工作人员一起买了票,帮他坐上了回家的车。
▲骑自行车返乡
返乡大军为了生存,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为了能多挣些钱,说到底也是为了生存。一个是为了繁衍后代,一个是为了生存的物质,作为生物界的迁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正是这种迁徙使我们的民族能够优胜劣汰,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得以延续。
家乡变化
从前,春节回家的路还是泥土路,遇到下雨天,满地泥泞,无从下脚。
现在回家,再也不用忍受漫天尘土和满地泥泞。通往回家的路越来越好走,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从前,农村物质匮乏,父母亲好客,总会热情留客人吃饭,但囿于经济条件,待客的菜十分简单。
如今,越来越多的乡亲脱贫致富,不再受温饱之困,共同迈入小康生活。
从前,残垣破壁的教室里稀稀散散坐着几名灰头土脸的学生,一师,一课本,几桌椅。
现在,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图书馆、文化馆、篮球场等文化设施,成了他们下一步的追求。
回家,令人欣喜的不仅仅是看到亲爱的家人,更是感叹于家乡的变化。重塑乡风、找回乡愁,家乡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编辑:粟丽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