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以非遗为主的文化力量唤醒河街的灵魂
河街从沅水之滨移建到了穿紫河之畔,“形”已初具规模,而“神”却没有同步。常德再造一条崭新的“河街”,必须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而不仅仅是复古的建筑。以我市现有的特色文化,即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弥补河街的文化短板。河街的品牌建设中如果尽快注入非遗的文化元素,用文化的力量唤醒其灵魂,将大大提升河街的竞争力,让它真正成为常德一张靓丽的名片。
1、在时间上加强密度
自河街开街当日,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有幸见到了河街展示的常德本土非遗项目船工号子、硪歌、常德丝弦等,但之后除了桃源县继续展示桃源木雕、桃源刺绣、桃源泥塑等项目外,所有的非遗项目停止了在河街的继续展演,所以建议在时间上加强密度。
(1)重大节假日(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及非遗保护日、河街周年等重大纪念日)等时间段采取“集中展示制度”。
(2)周末及平常节假日采取“轮值制度”,让市本级和各区县市轮流主导河街的非遗项目,可以由专业文艺院团、非遗保护单位,或民间有影响的协会(如戏曲协会、旗袍协会、朗诵协会)、群众文艺团体等组织来执行。
(3)其他时间段,采取“补贴制度”,让不适合大型表演的非遗门类,可以静态展示和小范围展示的陈列品和传统手工技艺常驻河街,以临街门面为补贴单位,对非遗项目的实际经营人进行适当补贴。
2、在空间上科学布局
调整现有布局,以“观”(静态展示的烙画、木雕、石雕、刺绣等)、“听”(大鼓、丝弦、民间音乐等)、“尝”(常德米粉、擂茶、千张等)、 “玩”(舞蹈、纸扎、山歌等)几大要素穿插或者归类,建议在空间上合理布局。
(1)对所有招商项目进行“准入论证”,与常德文化关联性不强的项目慎重准入,布局本土特色的餐饮如米粉、擂茶等项目,就品牌特色、装修风格、服务理念进行专业指导。
(2)对存在严重同质性的项目“优胜劣汰”,必须高起点、高水准,形成良性的业态格局。比如没有明显特色的特产店、奶茶店、快餐店等建议集中在街尾或者考虑劝退。
(3)对历史景观进行“风貌再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一些历史上知名的景观。建议恢复洋行、药店、油号、客栈等,以商业项目的形式对外招租,一来可以直接经营,二来可以恢复历史风貌。
(4)对部分历史文化进行“官方展馆陈列”,适当建立一些非遗的主题博物馆,比如会馆、客栈、邮局、茶楼、戏楼、酒肆、裁缝铺、木榨油坊、武馆等等。
(5)对延续至今的文化项目进行“民间场地外包”,选择几家知名的协会、群团组织,以外包的形式,给予场地或者资金的减免政策优惠,比如烙画、木雕、刺绣等,可以引导打造成私人博物馆,兼顾销售和展示。
(6)对河街街面进行全方位的“视觉系统打造”,街道户外张贴和绘制大幅的户外文图,讲述常德的非遗文化和河街的前世今生。
3、在组织上合力同步
建议“一体两翼”的组织管理制度。一体,指以河街为主体,所有项目统领于河街之下,以“乡愁”为主要识别标志,体制内外共同发力。两翼,具体是指“民间”和“官方”,结合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要求,由政府协调成立专门的决策、领导和执行机构,按照“举市战略”,力争三年内将常德河街打造成驰名国内外的常德地标景点和常德非遗的集中展示地。